Sorry,樱花动漫imomoe官网入口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虎,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歡迎訪問西安鷹翔建材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服務咨詢熱線:15029908792029-86212568

全國大型生態環保裝飾建材生產廠家,15年積淀,成就“環邦”優秀品牌

中國林業60年:奠基、挫折、輝煌歷史映照未

作者:admin 發布日期:2019/1/11 關注次數: 二維碼分享

林業兼具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更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肩負著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建設、荒漠生態系統治理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職責。新中國成立60年來,林業經歷了奠基起步、挫折調整、輝煌發展的歷史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60年風雨歷程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林業的建設和發展歷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息息相關。縱觀新中國林業建設和發展的60年,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大的階段,即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奠基階段、“大躍進”及“十年動亂”的挫折階段和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階段。

新中國林業建設的奠基階段(1949年~1956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建設急需大量木材,而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森林資源很少,木材年產量不到1000萬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局面,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林業工作的方針和政策,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奠定了中國林業建設的基礎。 確定林業建設方針。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做出了“保護森林,并有計劃地發展林業”的規定。1950年2月召開的 次全國林業業務會議確定了“普遍護林,重點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業建設總方針,指導全國的林業建設。林業工作方針的調整,對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并對以后各個時期林業建設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界定山林權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就設立了林墾部,主管全國的林業工作。1950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根據法律規定,各大行政區相應地制定了實施辦法,很快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國有林和農民個體所有林兩種林業所有制。由于調整了生產關系,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促進了林業事業的發展,僅三年時間,全國共造林171萬公頃,生產木材3229萬立方米。


保護森林資源。重點是防止發生森林火災和禁止亂伐濫墾森林。一是落實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的《關于嚴防森林火災的指示》,除東北行政區外,有14個省、自治區相繼成立了護林防火指揮機構。二是禁止濫伐濫墾森林。針對歷史和經濟原因造成森林資源破壞嚴重這一突出問題,1950年2月召開的 次全國林業業務會議決定,實行“護林者獎,毀林者罰”。各地政府也積極組織群眾成立護林組織,訂立護林公約,制止亂砍濫伐,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


造林和封育相結合。1950年,政務院及時發布了《關于全國林業工作的指示》,要求在風沙水旱災害嚴重地區發動群眾,有計劃地造林,并大量采種育苗以備來年造林之用。1954年,林業部確定以水土流失嚴重的河流、水庫上游山地和灌叢、疏林地為封山育林重點,黃河、淮河、永定河、遼二河等大中河流上游山區都逐漸封禁起來。


合理采伐利用森林資源。一是制定合理采伐利用森林的政策規定,政務院向各大林區下達采伐任務。二是重視節約利用木材。三是改變木材采運生產方式,提高林業生產力。四是編制出林區施業方案,有計劃地開發新林區。五是規范木材流通,實行“中間 管理,兩頭適當控制”的木材流通政策。六是以林養林,促進森林更新。


這一時期的林業發展,由于打破了舊的、落后的生產關系,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高漲。但由于林業行政管理生硬地搬用蘇聯模式, 推行皆伐,人工更新跟不上,以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抑制了木材貿易的市場化,加之投入短缺,林區和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天不足”,致使林業發展后勁不足。


林業建設遭遇干擾與挫折階段(1957年~1976年)


1957年~1976年是一個波瀾起伏的歷史時期,中國先后經歷了“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調整和“十年動亂”等歷史階段。這一時期,對林業建設與發展而言,動力與阻力并存,發展與停滯相伴。一方面,根據“二五”期間林業工作基本任務,以及1958年4月 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林業建設開始步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另一方面,由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林業發展受到重創。


興建國營林場。為了鼓勵和規范國營林場、社隊林場的發展,1957年1月,林業部頒發了《國營林場經營管理辦法》;1958年, 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各地林業部門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和林業部的部署要求,一方面將原有的森林經營所、伐木場改為國營林場,另一方面接納大批下放干部,選擇場址建立了一批新的國營林場。


開發建設新林區。以修筑通往林區的鐵路干線為先導,拉開了林區開發的序幕。1958年~1965年的8年間,共修筑林區鐵路5587公里、公路25172公里。與此同時,為了加快已開發林區的營林生產,國有林區開始試辦營林村,為國有林區發展營林業探索了路子。 提高林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自1958年起,中央加大了對林業機械的投入,各級林業部門從上到下建立了機械設備管理機構,并對設備的使用管理、保養、維修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機械作業范圍也逐步擴大。到1961年木材生產中集材工序的機械化半機械化比重已達75%。60年代中期,南方各省飛播造林已經 推廣。


加強林業科研。自1958年始,除天津、上海和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陸續成立了林業科學研究機構,科研力量不斷擴大,林業科技在生產建設中的作用不斷增強。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對林業建設的沖擊以及林業建設方針和政策的重大調整。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在全國推開之后,新中國林業事業遭受 次大的挫折。大量的天然林甚至原始林遭到掠奪性砍伐,短短的幾年間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對林業造成負面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人民公社化,造成林木、林地權屬混亂,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有的地方亂砍濫伐森林,也為以后的林權糾紛帶來了隱患。


針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對森林資源造成的嚴重破壞,中央及時調整林業政策,加大對林業的經濟扶持。一是確定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建設方針。1964年,中央提出了“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并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林業建設指導思想。二是調整農村林業政策。1961年6月, 中央及時發布了《關于確定林權、保護山林和發展林業的若干政策規定(試行草案)》,核心是確定和保證山林的所有權,造林堅持“誰種誰有”的原則。三是擴大對林業的扶持力度。1961年,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實施育林基金制度,從每立方米原木銷售成本中提取10元作為育林基金,實行專款專用。南方集體林區也于1964年實行該制度。


“文化大革命”對林業的嚴重破壞及兩次調整給林業的發展帶來的轉機。在新中國60年的歷程中,“文化大革命”給我國林業建設事業造成的災難 為深重。一是林業管理機構被撤銷,專業干部和技術人員大量流失。二是集中過伐,采育嚴重失調。據1979年的森林更新普查:在國有林區更新欠賬86萬公頃,集體林區更新欠賬7萬公頃。三是森林資源遭受巨大損失。全國有林地面積減少660多萬公頃;用材林蓄積減少8.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2.7%下降為12%。


鄧小平同志主持國務院工作期間,進行了兩次整頓和調整,給林業建設帶來了轉機,林業建設事業也開始向前推進。一是用材林基地化建設得到恢復。1971年,全國林業會議通過了《全國林業發展規劃(草案)》,提出“南方9省、自治區自然條件好,林木生長快,是擴大我國森林資源的重要戰略基地,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大造速生豐產林,加強用材林基地建設”。與此同時,各地按照 “基地辦林場,林場管基地”的思路,大力發展社隊集體林場。二是平原綠化有了新的進展,逐步從“四旁”發展到建設方田林網。


改革開放后林業建設的快速發展階段(1977年~2009年)


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林業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林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為繼續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探索林業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建設。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這項工程開創了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通過了《森林法(試行)》,并決定3月12日為植樹節。1981年,經鄧小平同志倡導,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做出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開啟了中國歷 乃至人類歷 規模空前的植樹造林運動。2003年6月, 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2009年,在中央林業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又提出“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林業具有特殊地位”。從而形成了我國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 推進生態建設的基本格局。


改革林業體制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林業生產關系不斷調整 。一是實行林業“三定”。1981年3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行以“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林業“三定”。二是放開木材市場。初步建立了林產品經營的市場機制,有效激發了集體林區林業生產的活力。三是逐步建立起支持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 林業決定中明確將林業定性為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把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 確定為林業部門的主要任務。從此,國家逐步建立了支持林業發展的新型公共財政制度。四是 推進林業改革。 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做出了 部署。2003年6月, 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對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做出了明確規定,提出“逐步將其分別界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和商品經營型林場”,各地在推進國有林場分類經營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構建林業生態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為遏制我國生態惡化的趨勢,林業加快了構建 的林業生態體系的步伐。一是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解決天然林資源的休養生息問題。二是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態系統。通過退耕還林工程、三北和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解決我國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其他生態問題。三是 保護生物多樣性。通過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解決野生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問題。四是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 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征和基本功能。五是提高對海嘯、風暴潮等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通過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


建設林業產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林業產業發展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30年來,圍繞建設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林業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一是挖掘林地生產潛力,加快發展以用材林資源培育為主的林業 產業。二是依靠現代科技和裝備,提升以木材加工為主的林業第二產業。三是開發林業景觀資源,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主的林業第三產業。四是發揮森林物種優勢,壯大以林業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為主的林業高新技術產業。五是借助市場需求的力量,推進經濟林產業盡快邁上新臺階。六是利用林下資源,發展以種植養殖業、非木質采集業為主的林下產業。


發展生態文化體系。2007年,國家林業局提出了“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的重大戰略思想, 將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放到與構建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確要求要“普及生態知識,宣傳生態典型,增強生態意識,繁榮生態文化,樹立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價值觀,努力構建主題突出、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態文化體系”。


60年輝煌成就

歷 ,中國曾是一個多林的國家。但經長期開墾、戰亂、火災和亂砍濫伐破壞,森林資源日趨減少。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森林覆蓋率僅為8.6%,林業建設基礎極為薄弱。經過全國人民60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國林業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有效滿足了國家經濟生產、人民生活對林業的需求,并為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

國土綠化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造林綠化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國已累計完成造林面積26354.55萬公頃,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穩居 位。其中,人工造林22916萬公頃,飛播造林3069.83萬公頃,封山育林368.72萬公頃。近年來,在林業重點工程推動下,我國人工林擴展速度進一步加快。1979年~2008年,林業重點工程完成營造林7842.61萬公頃。經過幾十年大范圍植樹造林,我國主要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了遏制;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蓄積量下降的被動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雙增長;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林產品交易活動日趨活躍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林業要為其他產業部門提供原材料。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滿足工業化原始積累的需要,我國相繼在東北、西北和西南國有林區建立了135個國有森工企業,為國家和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改革開放以來,林業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林產化工、林機制造和家具制造等成為林產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森林旅游、花卉、林藥和森林食品等朝陽產業蓬勃發展,林產品市場交易活動日趨活躍。 木材是林業生產的主產品,也是其他各行業必須的物資之一。截至2008年底,林業已累計向社會提供木材27.23億立方米、竹材168.06億根、鋸材產量7.50億立方米、人造板產量6.08億立方米、松香1791.14萬噸,2008年林業產值已達到14406.41億元。其他林產品方面,2008年,林業向社會提供水果9814.72萬噸、干果533.77萬噸、林產飲料產品(干重)133.06萬噸、林產調料產品(干重)43.13萬噸、森林食品(干重)281.81萬噸、木本藥材94.58萬噸、木本油料104.93萬噸、林產工業原料(如生漆、松脂、原膠等)133.79萬噸。2008年,全國切花切葉產量116.91億支、盆栽植物19.92億盆、觀賞苗木產量42.35億株;林業旅游與休閑產業接待游客6.64億人次,收入689.64億元。

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不斷加強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森林資源保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森林保護力度,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森林火災預防與撲救是森林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60年來,我國森林防火體系不斷健全,基礎設施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防火和撲火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森林火災次數和損失大幅下降。1950年~1987年,全國年均發生森林火災15932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積94.7萬公頃,因森林火災年均傷亡788人。1988年~2008年,全國年均發生森林火災7936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積9.2萬公頃,因森林火災年均傷亡194人,年均分別下降了50.2%、90.3%和74.3%。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要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國已建立各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3111個,從業人員2萬余人,建設完成各級測報站點26513個,其中國家級中心測報點1000個;在部分省區建設完成檢疫隔離試種苗圃,檢疫檢查站和區域性除害處理設施,測報基礎設施得到重點加強,監測、檢疫和防治體系基本形成。通過2次組織開展全國林業有害生物普查, 推行目標管理,開展重大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推廣應用多項森防科技成果等,全國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率由“八五”期間的6%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成災率由“九五”期間的7‰下降到4.5‰以下,防治率由“八五”期間的60%提高到75%以上,無公害防治率由“九五”期間的40%提高到60%,其中食葉害蟲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0%以上,在保護森林資源、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土生態 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 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業法律與規章不斷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林業立法工作非常重視,頒布了一系列林業及相關法律和規章,現已初步形成了我國林業法律法規體系的基本框架,保障了林業的高速發展,使我國林業建設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林”的軌道。


1978年以前,我國沒有制定單行的森林法,僅就林業工作制定了許多法規性文件,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起到了林業立法的作用。1979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并于1984年9月正式通過,1985年1月1日起實施。森林法的頒布與實施,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加快林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在鄧小平同志倡導下,根據國務院提案,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而啟動了轟轟烈烈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此后,國務院、全國人大和林業部(局)先后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林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包括《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退耕還林條例》、《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關于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等。我國的林業法律正在形成體系,為實現“依法治林”提供了法律依據。


林業教育成效顯著,林業科技碩果累累


科學技術是 生產力,人才是林業科技創新和林業發展的關鍵,而人才教育是基礎。目前,我國已形成具有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林業教育體系,培養出的各類人才已在林業科研與推廣、林業行政管理、林業教育、林業生產等崗位上成為中堅力量。60年來,全國高中等林業院校(系)和有關科研單位共為國家輸送畢業生47.87萬人。其中,畢業本專科生45.48萬人,畢業研究生2.39萬人。2007年~2008學年初,全國有普通高等林業院校6所(其中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2所),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1所,高等林業職業院校12所。


建國60年來,科技興林戰略 實施,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39.1%。截止2008年底,我國林業取得各類科技成果約1.6萬項,其中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40項。目前,全國共有地市以上林業科研機構232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9227人;有省、地、縣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2000多個,推廣人員近30000人。


林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林業國際交流與合作主要是學習林業建設經驗,重點是引進蘇聯和民主德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林業經營經驗、技術和設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領域不斷擴大,從過去單純的科技交流、援助第三 國家,發展到技術與設備引進、開展經濟貿易、吸引和利用外資、海外開發森林和造林,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林業對外開放格局。


國家林業局和原林業部作為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承擔著履行國際公約的重要國際義務。由原林業部和國家林業局牽頭代表國家加入、并承擔履約工作的國際公約有《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濕地公約》。同時,原林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參與其他部門加入的國際公約并發揮林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的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近年來,我國與上述公約高層往來密切,與各公約秘書處合作在我國舉辦的國際性、區域性會議日益增多。通過舉辦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國際會議,不僅顯示了我國國力的提高,也擴大了我國對外影響、發揮了在國際履約中的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加強,中國與非政府國際組織之間在林業方面的多邊民間國際交流與合作得到了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 自然基金會、濕地國際(wi)等多邊國際組織先后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我國以國家名義加入 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社會組建了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進一步加快了林業民間國際合作的進程。合作領域也由單純的友好往來擴大到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共同主辦國際會議等方面。1998年,國家林業局成立了對外合作項目中心,具體承擔林業民間國際合作工作。這一舉措使中國林業民間國際合作逐步由以往松散的、臨時性的事務性合作,向規范的并重點注重項目合作的新形式發展。



經歷了60年不斷探索、開拓創新的發展歷程,我國已初步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林業建設和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可以總結為:


在發展方向上,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生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林業只作為單純的物質資料生產部門,“重取輕予”的林業發展實踐導致我國森林資源被過度消耗,加劇了我國生態的惡化。


當前,全 普遍關注的生態與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都與森林休戚相關。為了促進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是為了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正確認識林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我國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突出了林業在生態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在發展目標上,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建國60年來,我國林業建設成就顯著,但長期沿著不可持續的道路發展,忽視和割裂了森林的三大效益,導致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的失敗。表現在:由于長期沒有重視后備森林資源培育,林業產業發展受到了原材料供給的制約;由于森林質量持續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得不到有效遏制,也難以扭轉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局面。


為了充分發揮林業的三大效益,我國已將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作為今后林業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并采取了相應措施。建設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就是要實現我國林業生態體系系統化和配套化,通過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和全民綠化活動,點面結合構筑林業生態體系;強化森林資源管理,鞏固生態體系建設成果。建設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就是要把林業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改變林區單一的經濟結構;要以市場為導向,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化體系,是對精神層面、制度層面和物質層面的生態文化進行系統梳理、 整合的結果,是在整合基礎上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體。


在發展動力上,把深化改革作為林業發展的根本源泉。


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證明,沒有改革就沒有國家的繁榮強盛。林業發展的歷史也證明,如不加快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林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就沒有堅實的體制基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激發林業的內在活力,增強林業發展的動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理順生產關系,解放發展生產力,建立充滿活力的現代林業體制。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既要消除束縛林業發展的思想羈絆,更要破除阻礙林業發展的體制制度,推進以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為林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在發展方針上,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

林業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全社會關注。大力發展林業,加強生態建設,關系國計民生,關系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長遠戰略,也是一項十分緊迫的重大現實任務,是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付出艱苦努力的大事業。60年的經驗證明,中國的林業發展,必須依靠全國動員,全民動手,走全社會辦林業的道路。

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的工作方針,就是要提高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了解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林業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部門,可以滿足社會的多種需求。多種經濟成分參與林業建設,才能充分發揮林業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使得全體人民從林業的發展中受益。

在發展宗旨上,把興林富民作為林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加快林業發展必須要正確處理好興林與富民的辯證關系,這既是林業建設的一個指導思想,也是林業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多年來,林業建設和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都一再表明,興林促進富民,民富推動林興。只有興林,才能不斷夯實富民的資源基礎;只有富民,才能不斷壯大興林的社會基礎。

堅持興林富民,既要富林農群眾,也要富林業職工,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林農群眾、林業職工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才能吸引人、財、物等社會生產要素向林業聚集。

在發展重點上,把加強森林經營作為林業發展的永恒主題。

加強森林的科學經營,是增加森林資源數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的主要措施,是協調發揮林業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構建林業三大體系的物質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和采伐利用,為擴大森林面積和保障木材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種只抓兩頭、不抓中間的做法,也帶來了單位面積蓄積量低、林地產出率低和生態功能不強等問題。從我國林業發展的現實看,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的空間有限,很難滿足維護國家生態 和木材 的需求。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靠提高科技含量,著力加強森林經營,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根本轉變。一方面,要堅持以植樹造林,不斷促進林業資源的增長;另一方面,堅持把森林經營作為林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大力優化林業結構,合理配置綠化模式,把林業綜合效益提高到新的層次。


陜西生態方木安裝


當前,維護生態 成為 面臨的重大課題,林業生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為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生態差距,我國林業將肩負著越來越重大的歷史使命。在此背景下,我國林業改革與發展迎來了大好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從機遇來看,一是林業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問題,為林業國際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二是我國林業獲得了來自國際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國內政策和財政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改革與發展的動力十足。三是林業改革與發展惠及廣大林農, 了農村勞動生產力。四是民眾有了環保意識,自覺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普遍提高。


但是,我國林業發展同樣面臨挑戰。首先,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薄弱,產業整體素質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在 化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其次,我國林業管理體制依然落后,森林資源培育與利用環節聯系不夠緊密,兩者難以相互促進; 后,森林可持續經營依然面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生態繼續惡化趨勢的挑戰。


林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和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以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為目標,我國林業正在抓住機遇,克服困難,沿著可持續的道路闊步前進!

本文由陜西飄逸建材有限公司分享自:木材網

精彩案例

CASE SHOW

快速通道 Express Lane

咨詢熱線

1502990879215029908792

郵箱:402880126@qq.com

QQ:402880126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觀看]
版權所有:

西安鷹翔建材有限公司

備案號: 陜ICP備14006140號-3   網站地圖 RSS XML  西安|陜西|寧夏|甘肅|四川|重慶|河南|內蒙|新疆|
聯系人:南經理 電話:029-86212568    地址:北三環大明宮建材市場板材C區14排8號  全國服務熱線:15339191620  
郵箱:402880126@qq.com
西安鷹翔建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西安綠可木 西安生態木吊頂 西安快裝墻板 西安生態木方木 的產品,歡迎前來咨詢!
技術支持:動力無限  萬家燈火  
在線客服
二維碼 掃一掃更精彩
咨詢熱線:

150299087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亳州市| 平阳县| 福海县| 澎湖县| 株洲县| 开平市| 东乡| 洪江市| 顺平县| 中宁县| 赣榆县| 贡觉县| 岚皋县| 三门峡市| 互助| 谢通门县| 乌兰浩特市| 留坝县| 平乡县| 泰和县| 正安县| 花莲市| 嘉黎县| 类乌齐县| 巩留县| 高雄县| 大港区| 宣武区| 沁源县| 台东县| 万载县| 将乐县| 瓦房店市| 门源| 阳信县| 松滋市| 阿尔山市| 阜平县| 沂源县| 泸西县|